-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期[01/26]
-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投[01/26]
-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版面费[01/26]
中原一个村庄浓缩一部中华太极拳史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过去长达10 余年的时间里,陈家沟太极拳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今,发源于这个小村庄的太极拳风靡世界,目前已在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这一个村,就是
在过去长达10 余年的时间里,陈家沟太极拳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今,发源于这个小村庄的太极拳风靡世界,目前已在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这一个村,就是一部中华太极拳史,这里隐藏着太多太多关于太极拳盛与衰的故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是“诗豪”刘禹锡写的诗句。然而夹带大量泥沙的黄河一出陕西进入河南,尤其是流淌至平原地带,那奔腾激荡的河水就变得舒缓柔和起来。当黄河流经河南温县,南有古称洛水的伊洛河汇入。洛水清,黄河浊,一清一浊的两股河水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极阴阳图”,这就是“天下太极出河洛”的由来。
而太极拳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恰好处于黄河北岸距河洛汇流处几公里远的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阴阳相和,太极天成。这里的人相信:天下之大,太极拳兴于陈家沟却是必然。数百年来,这里大师云集、英才辈出,成为举世闻名的太极圣地。
风靡世界的太极拳也曾濒临失传
村中小巷曲径通幽,农家小院古朴清新。不敢想象,只有3000 人的村子却有4 个太极拳学校、30 多个家庭拳馆和300多名拳师。
可又有谁知道,在过去长达10 余年的时间里,陈家沟太极拳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今,发源于这个小村庄的太极拳风靡世界,目前已在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每年从世界各地赶来陈家沟朝圣、拜师学艺的太极拳爱好者更是络绎不绝。
这一个村,就是一部中华太极拳史,这里隐藏着太多太多关于太极拳盛与衰的故事。
陈家沟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举家搬迁到这里,因为村中有3 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兴旺,改为陈家沟。
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结合《易经》太极阴阳之理,融汇中医经络学说和道家导引吐纳术,创编出一套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为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经历了百年传承,到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二人分别创编出陈式太极拳大架和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总结了陈氏数代宗师所积累的太极拳传承实录和实践心得,为太极拳的传承与弘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传播。但这一切都在一场变故后发生剧变,甚至一度到了多年无人练拳、传承中断的境地。1941 年,河南遭遇了前所未见的旱灾和蝗灾,陈家沟也未能幸免。不光天灾肆虐,更有人祸横行。当时的“皇协军”、日本鬼子、土匪等各股势力轮番滋扰,民不聊生。为讨活路,大多数人都背井离乡逃荒到了陕西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只剩下了走不出去的老弱病残在村里等死。“这时,活命都成了问题,自然无人再去练拳了。”村里老人说。传承几百年的太极拳自此完全中断。
1946 年温县解放,陈家沟也迎来春天。外出逃荒的群众陆续回来,村里重新达到了上千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老百姓终于可以安居乐业,但太极拳却仍旧没人练。
村里老人们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会拳的人生存能力强,多数在外面立住了脚,回来的少;二是当时整天忙于土地改革的政治运动,群众不知道练太极拳符不符合政策,没人敢习练。一直到1953 年,当时江湖人称“铁捋神靠”的王雁,担心太极拳会失传,于是暗中物色弟子,每晚偷偷在村里小学教拳。至此,在陈家沟断了10 多年的太极拳又再次燃起零星火种。
1958 年,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回到村里。针对群众对当时政治形势的顾虑,陈照丕搬出毛主席的话来应对:“毛主席说过,爬山、游泳、散步、打打太极拳都可以强健身体。你看,毛主席也号召练太极拳,太极拳是国粹,是老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为啥不敢练呢?”
就这样,在王雁和陈照丕的坚守下,太极拳的习练在陈家沟开始如星星之火重新燃起。
1968 年,已经70 多岁高龄的陈照丕为了让太极拳的宝贵财富能全部传承下来,他挑选出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4 个人重点培养,也就是今天的陈式太极“四大金刚”。然而,随着陈照丕的去世,陈家沟学拳的人包括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在内,仍未能掌握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真功夫的传承又一次中断。
直到20 世纪70 年代,陈家沟的太极拳传承逐渐上了轨道,开始在省内有了不小的轰动。
文章来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hbjyxzz.cn/qikandaodu/2021/030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