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抗老保健 中医养生常按5“窝”

来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目录: 第一章:抗老保健 中医养生常按5“窝” 第二章:中医养生 教你古人养脏四法 第三章:名医说病 家有“戴帽”者如何保健 编者按: 人们之所以特别热衷于养生无非就是冲着两

  目录:

  第一章:抗老保健 中医养生常按5“窝”

  第二章:中医养生 教你古人养脏四法

  第三章:名医说病 家有“戴帽”者如何保健

  编者按:人们之所以特别热衷于养生无非就是冲着两个目的:抗衰老、保健康,那么中医养生有什么好方法吗?按摩哪些地方能达到抗老保健的目的呢?

  抗老保健 中医养生常按5“窝”

  据史料记载,慈禧喜欢按摩眼窝、腰窝、腋窝等“养生窝 ”,这些窝被称为宫廷养生“第一窝”。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泻火通便第一窝:腰窝

  腰部脊柱左右凹陷处。按摩腰窝有泻火通便的功效,对大便秘结、痔疮疼痛等疗效显著。

  方法: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窝处,稍停片刻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骨部位,连续做50次,每天早晚各1次。还可迅速收缩、放松肛门周围肌肉,持续10秒,间隔10秒,连续做10次。

  止咳利咽第一窝:颈窝

  喉结下方、胸骨上凹陷处。刺激颈窝可减弱神经系统对喉部及呼吸道黏膜刺激的兴奋感,止咳平喘。

  方法:用食指的指腹按揉颈窝,每次100圈,一天3~4次,力度以微微酸痛为宜。一般半小时后可缓解咽部不适。

  宽胸护心第一窝:腋窝

  心脏疾病多为气滞血淤、心脉痹阻所致,刺激腋窝可宽胸理气、调整气血,改善心悸、胸闷、气短等。

  方法:醒来仰卧在床上,左手四指并拢(大拇指除外)置于右腋窝内,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每20圈交换1次,共按摩200圈,再换右手以相同的方法按摩左侧腋窝。

  降压安神第一窝:眼窝

  即眼眶之内的柔软区域。中老年人患高血压及失眠均与阴阳平衡失调有关,眼窝是手足太阳、足阳明等交会之处,可调理人体阴阳平衡。

  方法:轻闭双目,用食指指腹在眼皮上分别顺时针、逆时针缓缓地旋转按摩各10次。端坐凝神,先用力迅速地眨眼15~30秒,再紧闭双眼5秒后睁大双眼3~5秒,并将视线移至鼻尖处注视3~5秒。或者双眼分别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环视运动6~8次,幅度尽量大。

  降糖调血第一窝:耳后窝

  即耳垂后方的凹陷处。耳后窝深层分布有迷走神经,通过刺激可使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此外,还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方法:双手拇指缓缓用力按耳后窝,慢慢吐气,持续5秒再松手,如此反复按压10~15秒,每天午饭和晚饭后半小时按摩1次。

  中医养生 教你古人养脏四法

  人的舌与脏腑有着密切关系,中医认为,舌尖属心肺,舌根属脾胃。经常运动舌体,有益于脏腑的健康。古人常用的有四则动舌养脏之法。

  1. 转舌摩齿

  以舌在口内舔摩上下齿内侧齿龈,先从左上开始转9圈,再从右上开始转9圈,共运行18圈。此法久练可固齿、健脾胃、强身祛病。

  2. 玉液还丹

  玉液即口中的津液(唾液)。口唇轻闭,舌在舌根的带动下在口内前后搅动。当有津液生出后要鼓漱有声,共36次。津液满口后,分3次咽下,并以意念引之入丹田。此法久练则身轻体健,步履矫捷,百病皆除。

  3. 赤龙吐信

  把口张大,舌尖向前尽量伸出、使舌根有拉伸感觉,至舌不能再伸长时把舌缩回口中。这样一伸一缩,面部和口舌随之一紧一松,共做9次。此法利五脏,久练可增强五脏功能。

  4.张口伸舌

  张大口,伸长舌,口中有津液升出后可仰头咽下,心中默数81个数即可。久练此法有通气、消食之效。

  名医说病 家有“戴帽”者如何保健

  常听老人们相互调侃“你被医生戴(冠心病)帽子了没有?”,恰好给心脏供血的动脉及其分支就像一顶帽子,扣在心脏上,因而得“冠状”之名。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增厚时,管腔就变得狭窄,这顶生理上的“帽子”就变成了有病的“帽子”。在冠心病患者没有急性发作等情况时,通常不需要住院,所以,家是冠心病“戴帽”者主要调养、治疗的地方。那么,在家里,冠心病患者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药物方面

  有些患者只在发病时期吃药,没症状时就停药也有的患者因久病成医而自行加减药物,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另外,家中应为冠心病患者常备一些药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一定要定期查看有效期,及时更换过期药物,以免延误病情。同时这些药品患者应随身携带或放在易取的地方,并告知家人,以备应急。

文章来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hbjyxzz.cn/zonghexinwen/2021/0414/763.html



上一篇:有车族的身体保健方略
下一篇:痔疮保健偏方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投稿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版面费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论文发表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