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保健按摩用品的由来及发展

来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 除了穴位按摩和经络按摩之外,人们加强按摩的效果,使用了按摩器来达到更好的效果,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下按摩用品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吧! ①按摩用品的由来和发展过

  编者按:除了穴位按摩和经络按摩之外,人们加强按摩的效果,使用了按摩器来达到更好的效果,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下按摩用品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吧!

  ①按摩用品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按摩器的历史

  为了加大按摩推拿刺激的强度,增强按摩的效果,医者常采用不同形状的机械工具作用于人体,以起防病治病,提高机体功能的作用。

  竹管可能是我国最早也是最原始的按摩器具了。早在北宋时期,张杲在 《医说》中提到: “但得大竹管,长尺许,钻一窍,系以绳,挂于腰间,每坐 则置地上,举足搓滚之……”

  文中介绍以简单的竹筒来搓滚肢体,舒筋活络, 作为骨折后“脚筋挛缩不能伸”的自我按摩锻炼方法。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也记载了相同的搓滚舒筋法。

  明代高濂在 《遵生八笺》中记载: “涌泉二穴,人之精气所生之地,养生家时常欲令人摩擦。今置木凳,长二尺,阔六寸,高如常。四程镶成,中分一档,内二空, 中车原木二根,两头留轴转动,凳中凿窍活装。以脚踹轴滚动,往来脚底。

  令涌泉穴受擦,无烦童子。终日为之,便甚。“左置榻床一,榻下滚脚凳一。”《遵生八笺》中的滚凳和滚脚凳都是用来自我脚底按摩的滚动式按摩器,明代的滚凳要比宋元时期的滚筒更为先进。  随着历史的发展,按摩器具也不断的完善和精细。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卷三·杂器中描述了当时用于治疗骨节酸痛的一种按摩器——“骨节作酸,有按摩之具曰‘太平车' 。或玉石,或檀木,琢为珠,大径寸而匾,如算盘珠式,可五可六。

  钻小孔,贯以铁条,折条两头合之,连以短柄,使手 可执。酸痛处,令人执柄挼捺,珠动如车轮,故曰‘太平车' 。闻喇嘛治病,此亦其具也。

  (太平车是用玉石或檀木做成珠子状,可以由五六个。两头钻 ”小孔,用铁条串连接,铁条头尾折起,连接一短柄,可执于手中,使用时珠子像车轮一样滚动,所以命名为“太平车” ,用以治疗骨节酸痛等症。 )

  机械电子按摩器的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繁忙,生活节奏紧张,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坐在办公室的白领阶层,都会因为辛苦的劳作或长久的保持同一姿势的工作姿态而产生疲劳感。

  按摩不但可以消除工作和锻炼后的疲劳,对减轻老年人因年长气血循环不畅造成的疼痛也很有帮助。另外,对于残疾人这一群体来说,由于身体上的缺陷而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运动,这时“等效运动”的概念就显得异常重要。

  通过一定强度和时间的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身体机能,从而让残疾人实现跟正常人一样的“等效运动” 。

  按摩疗法有如此多的好处,但手工按摩劳动强度太大而且不能实时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按摩器应运而生并且发展迅速,它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随着机械电子的发展,机械电子渐引入到按摩推拿医术中。最常见的机械按摩器是电动按摩器,根据产生振动的原理可分为电磁振动式和电机振动式。它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振动的器具,是对人手按摩动作的机械模仿。

  电磁振动式按摩器由外壳,按摩头,电磁铁等构成。在交流电正负半周产生的吸力可以将按摩头向里吸,每逢正负半周切换的瞬间,按摩头在弹簧片弹力作用下被弹回。在一个交流周期内将产生两次一吸一弹的振动。

  我国交流频率为50Hz,所以按摩器的频率为每分6000 次。

  电机振动式按摩器采用整流子电动机。当整流子电动机转动时,通过轴带动偏心轮转动,由于动量不守恒,电动机将产生高频振动。

  把这种振动配和不同的按摩头作用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就可以达到缓解疲劳,放松肌肉的作用。电机振动式按摩器振动频率高(5000~ 次/分) ,振动强度大,噪声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按摩器。

  我国的按摩疗法博大精深,振动虽能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但与手工按摩相比,只能是冰山一角,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振动带来的舒适感,不断地追求更高水平的“仿真” 。

  现今,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可以模仿人手按摩中的揉动,挤压等手法的按摩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机械部分的功能不断增强外,其他新的技术也被应用于按摩器的制作中,如红外线,超声波等已经在按摩器械中施展拳脚。

文章来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hbjyxzz.cn/zonghexinwen/2021/0416/786.html



上一篇:保健按摩不等治病按摩 需从本质区分开
下一篇:又一保健品牌消失,用“灌输式”手段来吸金,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投稿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版面费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论文发表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