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保健按摩 治疗心血管疾病有奇效

来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健康的头号杀手,而且患者容易猝死,所以对于心血管病要引起重视,寻找有效的方法去治疗心血管病!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防治心血管疾病呢?别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人健康的头号杀手,而且患者容易猝死,所以对于心血管病要引起重视,寻找有效的方法去治疗心血管病!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防治心血管疾病呢?别担心,小编有方法,那就是保健按摩方法通过穴位治疗心血管疾病,一起去看看如何按摩的!

  保健按摩 治疗心血管疾病效果好

  1.预备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2.按揉大椎穴振奋阳气,通络镇痛。

  将右手中指指腹放于大椎穴上,食指、无名指、小指等附于穴位旁,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 振奋阳气,通络镇痛。

  3.拿捏肩井穴

  用一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对合用力拿捏对侧肩井0.5~1分钟。双肩交替进行。

  功效 放松肌肉,活血通络。

  4.捏腋前

  将一手拇指放在对侧腋前,其余4指放在腋窝下,对合用力捏拿腋前肌肉0.5~1分钟。双侧交替进行。

  功效 活血通络,疏经止痛。

  5.摩揉膻中穴

  将右手掌掌根紧贴膻中穴,适当用力顺时针、逆时针摩揉0.5~1分钟。以局部发热为佳。

  功效 宽胸理气,清心除烦。

  6.团摩上腹

  将左手掌心叠放在右手背上,右手掌心放在上腹部,适当用力作顺时针环形摩动0.5~1分钟。以上腹部发热为佳。

  功效 宽胸理气,健脾和胃。

  7.分推肋下

  将双手四指并拢,分别放在同侧剑突(胸部正中骨头的下端)旁,沿季肋(胸腔下缘)分推0.5~1分钟。

  8.合按内关穴、外关穴

  将一手的中指和拇指放在另一手的内关穴和外关穴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 安神镇静,和胃理气。

  9.掐按足三里穴

  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足三里穴位上,其余四指附在小腿后侧,适当用力掐按0.5~1分钟。双下肢交替进行。

  功效 补脾健胃,调和气血。

  10.揉按三阴交穴

  将左(右)下肢平放在对侧膝上,右(左)手拇指指腹放在三阴交穴位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双穴交替进行。

  功效 交通心肾,宁心安神。

  按摩注意事项

  一、按摩前的准备。

  按摩之前,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工作,将会使按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摩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手足浴

  在按摩之前,宜对手足进行温热的刺激,这样可以起到行气活血、调理内脏功能的效果。

  如果有条件的话,亦可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进行手足浴。把药碾碎后,用沸水沏开,然后用药的蒸汽熏蒸双手掌心或者足底部。当手足感觉到热时,可先移开然后再靠近,反复进行多次。待水温适宜时,将手或者足浸泡在水里,浸泡30分钟后擦干,转入按摩环节。

  2、 环境准备

  按摩可以在任何环境条件下进行,但是一个优雅、整洁、安静的环境无意更有利于提高按摩的质量。因而,在按摩之前,不妨播放一曲令人愉悦的轻音乐,喷洒少量的香水或者空气清新剂,营造一种能够使人身心放松的气氛。

  二、按摩的宜与忌

  手足耳按摩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疾病和体质状况,按摩也有宜忌,了解按摩的宜与忌才能享受按摩所带来的好处。

  1、按摩时间选择宜忌。

  每次按摩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按摩次数以12次为1疗程。

  饱食之后不宜立即进行足底按摩。但手足耳部的按摩时间没有任何硬性规定,在身心放松、心情愉快的任何时候均可进行。

  按摩结束后,宜喝水500cc,但眼中肾病患者不宜喝水超过150毫升。

  2、按摩手法的宜忌。

  ①按摩手法的轻重要适合,太轻则难以起到治疗效果,太重则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一般说来,在按摩的初始阶段,手法一定要轻,随着按摩的继续,逐渐加大力道,知道感觉疼痛难忍。

  ②按摩力度的选择,要视按摩部位和按摩受术者的个体差异而定。一般来说,老幼体质较弱者,接受按摩或者自我按摩的时候力度不宜过重。进行耳部按摩时,力度宜轻,而进行手足部按摩的时候应适量加重力度。

文章来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hbjyxzz.cn/zonghexinwen/2021/0417/796.html



上一篇:保健按摩法 紧致肌肤缓解衰老
下一篇:保健按摩 按摩肚子能治各种病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投稿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版面费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论文发表 |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